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从“蹭饭”中领悟基层密码

2025-08-01 08:35:15 | 来源: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马店孜镇人民政府

近日,一句“到点了,蹭饭蹭饭”的亲切乡音迅速走红网络,视频背后的主人正是河南周口鹿邑县27岁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一碗简单的家常便饭,这位年轻干部收获千万点赞,更被网友亲切称为“蹭饭书记”。看似随意的“蹭饭”举动,实则是沉下身子、贴近群众的务实之举,也尽显着董桂林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广大基层干部当深刻领悟“蹭饭智慧”,在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之中领悟基层治理。

“蹭饭”是对民声的探求,面对面“拉家常”才能惠民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董桂林用最质朴的方式推开了一户户百姓的大门,找到了干群关系破冰的共情密码——当干部放下公文包,拿起群众碗筷,才能尝出基层的“咸淡”;当干部收起调研提纲,聊起家长里短,才能摸准生活的“冷暖”。一顿饭的功夫,既能了解到上级政策宣传情况,也能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开的不仅是百姓的家门,更叩开了群众的心门。要知道,群众最真实的呼声往往藏在饭桌的闲谈里,最迫切的诉求常常写在朴实的家常话中。干部多“沾土气”,群众才能少“生闷气”;干部常“接地气”,政策才能更“聚人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惠民政策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蹭饭”是对民意的捕捉,肩并肩“话冷暖”才能解民忧。新时代的群众工作需要更多这样的“土办法”——不是走过场的“送温暖”,而是实打实的“共冷暖”。广大基层干部当谨记摸不到基层的脉搏,便解不开群众的心结,而董桂林这种“舌尖上的调研”不仅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干群关系“必修课”,更打开了基层治理新思路。

“蹭饭”是对民心的抚慰,心连心“交心底”才能暖民心。董桂林的“蹭饭”把工作融入生活场景,饭桌旁没有会议室的距离感,只有碗筷相碰间的烟火气;家常话里没有汇报材料的官腔,只有掏心窝子的真心话,这不是居高临下的“访贫问苦”,而是平起平坐的“同桌共餐”。广大基层干部不妨多些这样的“烟火气”,少些“官架子”,以“餐桌办公”代替“文山会海”,化“官腔官调”为“乡音土话”,把“蹭饭”变成联系群众的“必修课”,主动走进百姓家中,实实在在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用“蹭饭”的诚意换取群众的“信任”,方能真正读懂民心所向,写好为民服务的答卷。(栗原)

责任编辑:赵地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