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观,“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是中国文化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是中国新安全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观。全球化促使人类生存的地方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的加速流动又促使各国利益休戚与共,我国深知瑀瑀独行不如携手同行,唯有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方能天下大同。
和羹之美,在于和异,文化之美,在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我国向来以海纳百川之胸怀面对不同文化的挑战,以求同存异之格局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化,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文化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全球文化繁荣发展。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经济之强,在于合作共赢。“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华为开放式创新的解读,它坚持打开边界,与世界握手,在倡导“自主创新”的同时,树立“开放式”创新思维,在全球建立了超过16个研发中心,60个基础技术实验室,致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做大产业空间,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升级;“真正的领先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蒙牛品牌建设的切入,它坚持深耕品牌力,以“长期主义价值”为轴,积极融合全球供应链,致力搭建“全球乳业共同体”,深度融合国际化消费场景,持续推进创新合作,先后联名推出“环球无牙仔冰淇淋”、“茅台冰淇淋”等爆款产品,携手各大赛事,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在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竞争全面化,“筑墙”“脱钩”只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加剧经济危机,唯有保持开放合作姿态,方能推动世界经济合作共赢。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生态之绿,在于携手共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各国合力,共谋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没有绝对的边界,生态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国界,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之前便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国之大者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诺不轻许,许则为之,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度制定,是应对国际质疑和挑战的中国行动;依托“一带一路”扩大绿色发展圈,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经验分享、互通有无,是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力量。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德,与子共赢。我国在各方面都愿同国际各方一起,以开放之姿谋互利之机,以合作之心谋共赢之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促经济文化发展。(金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