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象征着希望,代表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这是总书记对亿万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青年科技人才努力奋进的航标,它要求我们砥砺前行,将青春根植于科技这片厚土。
当代青年,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懈精神,为科技筑基。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征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是脚踏实地、百折不挠。2019年1月11日凌晨三点,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文涛和他的团队历经多年终于追到了孜孜以求的光束,这被称之为“梦之束”的激光尾波场加速的电子束,也终于成为了“现实之光”。在这默默无闻的3000多个日夜里,他们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又无数次的从头再来,王文涛说“承担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研制要有使命担当,敢挑重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学精神,能耐得住寂寞,为实现既定科学目标心无旁骛、不断努力。”
当代青年,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敬业精神,为科技赋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默默坚守,他们燃烧了青春,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于敏先生的颁奖词,他埋身科研几十余载,默默坚守,兢兢业业,从临危受命那一刻起,就靠着一把尺、一支笔,日夜攻坚,“将一生献宏谋”,二十八载似水流年,磨不灭他的满腔热血,一心热忱,他是蘑菇云下的英雄,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敬佩和学习的榜样。国家强大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先辈的心血我们无从得知,但当代科技工作者们,站在无数先辈们的肩膀上看世界,就更应该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肩负共同的宏伟使命,沿着前辈的足迹前行。
当代青年,要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无畏精神,为科技铸魂。鲁迅先生曾言:“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待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在科技的征程上,更应该怀揣着“身为唯一的光”的使命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从“神舟”探索到太空安家,从“玉兔”奔月到“祝融”探火,这些伟大壮举的背后有一群“追星星”的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却撑起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片天,他们志存高远,从不畏惧质疑与挑战,他们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他们为科技征途铸就了灵魂。科技进步驱动发展,青年人才铸造强国,广大青年需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笃志前行,虽远必达。(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