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重要文章,文章围绕“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展开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鲜明特色,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突出优势。作为成长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年轻干部,通过细悟中华文明的特性,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不断增强自身“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能力,以实干担当勇闯难关,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人生添一道荣光。
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找准推陈出新的“谋事”思维方法。创新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从大禹运用“变堵为疏”之法,带领部族战胜大洪水到商鞅、王安石力排万难推行变法,奠定大国根基;从魏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的希望,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老智慧。面对如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思想风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要求,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干部既是“守正”的传承者,又是“创新”的开拓者,要打破迷信经验、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勇闯“无人区”、敢于“涉险滩”,以“拼”的精神、“冒”的劲头和“新”的勇气书写“后浪”创造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汲取久久为功的“干事”力量指引。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种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柱,也值得每一位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和关键期的干部感悟领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前有为改变风沙成患,立下了植树治沙的长远决策的张荣怀,此后70多年,经过历任领导干部接续奋斗,如今荒沙之地变成了绿洲;后有无数年轻干部赴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多年如一日地扛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干部成长成才没有捷径,只有下足“水滴石穿”的功夫,日日见新、步步留印,努力把“感悟”延伸为“思考”,把“经历”沉淀为“经验”,以持之以恒之心,久久为功之劲,不断壮筋骨、增才干、长本事。
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感悟同心合力的“成事”必备品质。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统一文化空间,开创了“多元一体”格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推动和促进我国各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有效途径。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灾难面前,都是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托举起中国发展逆势上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既要继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也要继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于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而言,就是要有戮力同心、和衷共济的同心合力,争当“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者,走出一条符合人民期望的新时代赶考路。(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