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五湖四海的大学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的黄金季节,他们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等形式以教师、医生、公务员的“新角色”走向基层一线,开启人生新征程。基层是一门“大学问”,“新基层人”纵然会面临着诸如言语关、思想关等方面的挑战,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但相较于大城市而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更能受到关注与重视,更能做出成绩,也更能体现锻炼的意义。
绽放青春,需要双向奔赴。“生逢盛世,恰逢其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初升的太阳”,正冉冉升起,而基层又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在基层一线青年人将会接触到书本上所从未领略的知识,从而获得成长蜕变。一方面,青年人可作用于基层。青年人知识结构新颖、充满活力、擅长思索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基层的人才队伍结构和创新生态,给基层注入新鲜力量。另一方面,基层亦可反作用于青年人。青年人在改变基层的同时,基层工作的繁琐性、复杂性、突发性、综合性事务亦可使青年人得到磨练与成长。
扎根基层,需要政策护航。“筑巢以引凤,安居以乐业”。若使大学毕业生安心扎根基层,实现与基层“双向奔赴”,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几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优厚政策抢占“人才高地”,“人才战”即是“未来战”。此外,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持续出台一系列继续教育、政策引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为“新基层人”提供更多更有实效的培训机会和进步空间,确保人才得以实现“新陈代谢”。
实现价值,需要善思笃行。“善思者智,善行者远”。大学毕业生应当克服畏难情绪,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深入基层“扎深根”。大学毕业生初到基层,应当积极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群众诉求,熟悉村情民意,尽快融入地方,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与此同时,应当密切关注相关时政动态,加强理论学习,保持自身专业“新鲜度”,加强思考与创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村民探寻一条共富之路,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基层工作没有“容易”二字,“新基层人”应当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基层这片“沃土”生根、开花、结果。(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