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题为《扑下身子“迎考” 沉到一线“解题”——解码“浦江经验”》的报道,深情回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到基层接访群众形成的“浦江经验”。党员干部要读懂“浦江经验”中蕴含的“为民密码”,把握好“三个关系”,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把握“大”与“小”的关系,永葆为民服务的“初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浦江经验”中我们能感受到,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2003年的那次接访习近平同志认真聆听群众意见,现场拍板解决20省道浦江段拓宽改造难题,并长期跟踪项目建设。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哪里矛盾多,党员干部就该去哪里;哪里问题复杂,党员干部就要深入到哪里。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评卷人”,把他们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把握“上”与“下”的关系,锤炼为民谋利的“恒心”。“领导多下去,群众就少上来”。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决定到浦江接访群众。考虑当地信访形势严峻复杂,有人建议另选其他县。习近平同志却明确说:“哪里矛盾问题多,领导干部就应该去哪里,到浦江下访不变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浦江经验”,就要为民谋利的“恒心”。不能在上面就下不来,以“报报材料”搞调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下得去”,只有进得了“问题村”,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旁,听真音、知实情、解心结。还要“上得来”,敢于在自己的层面上找“根子问题”、通“梗阻环节”,联动上下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绝佳方法”。
把握“浮”与“沉”的关系,坚定为民解难的“决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仅需要“脚沾泥”,更需要“扎猛子”“深潜水”“沉下去”。只有“沉到矛盾水域”“潜到问题深处”,才能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习近平同志要求“要挂牌、出公告,做到家喻户晓,扩大接待面。”将接待点设在场地面积较大的原浦江中学校园,从上午8点多到下午5点,100多名省市县领导干部接待了436批667人次群众,当场解决了91个问题。我们看到的是开门搞信访的态度、奔着问题来的作风、朝着解决问题去的决心,以及能让群众满意的底气。底气从何而来,还是这种“潜得下来”和“钻得进去”的作风和精神。(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