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辈子的人生大事。婚礼习俗,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缩影,历经变迁,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要摆酒,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追求个性张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婚礼变化的真实写照。细细品来,感慨颇多。
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结的婚,是亲戚介绍的,虽说在那个年代生活艰难,物资匮乏,却能同甘共苦,无需太多表达,一个眼神便能会意,茅屋三椽一张床,互敬互爱一辈子。
进入70年代,人们衣着不再灰暗,渴望多彩生活,在那个年代结婚,家境好的骑辆自行车把新娘接回家,可谓风光无限。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婚礼也开始讲究排场。在那个年代,婚礼谈不上奢华,能备齐“三转一响”就算得上“体面”。1980年秋天,我的大伯要结婚,爷爷奶奶用尽了家里的积蓄,找遍了各种人际关系才备齐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四件物品。那时候购买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为了凑齐“三转一响”,全家人提前半年就开始筹备,张罗了半年的布票、粮票、煤油票、肉票、香烟票等。按奶奶的说法是:“我们当年结婚很寒酸,现在条件好了,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了。”当时很流行的是一款“上海牌”手表,大概四五十元,很抢手,爷爷托了不少熟人才在供销社买了一块。回家之后,爷爷把表从包装盒里取出来,翻来覆去地细看,还没有捂热,就被奶奶强行放回盒子收藏了起来。
提起那块手表,大伯伯还跟我们说过一件事:他有个同事就差点因为缺了一块手连婚礼都办不成。这位同事一大早带着接亲队到丈母娘家接新娘子,临出门的时候,丈母娘突然发现方盘上少了一块手表,认为男方家这样做瞧不起人,便说了狠话:“没有手表,不能结婚了!”当时场景很尴尬。好在接亲队伍中有一个人灵机一动,悄悄地拿自己戴的手表去抵,才蒙混过去。
80年代末,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到我二伯伯结婚那一年,“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那个年代讲究的是“三电一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自行车。当时考虑小叔也快要结婚了,家中实在凑不出钱了,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借一些,得600元钱,买得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虽说只是黑白电视机,但要花掉全家人的全部家当一头牛的价钱。
到了90年代,首先是住房要求提高了,女方一般以男方有工作为条件,通常以城区有商品房为首选,其次为乡镇商品房或在宅基地自建,如无住房,往往要以万元存折作为替代。新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一桩婚姻的成败。其次,彩礼数额逐年提高。在那个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开始吃不消了,早已成为历史。90年代末的彩礼一般都是6888元、8888元或10001元。家境好的家庭般都以万元为单位。
从21世纪初期至今,婚礼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大张旗鼓地追求潮流,更加自我张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婚礼就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结婚主要“三大件”是房子、车子、票子。婚礼当天,新人还要有“四大金刚”:护驾、摄影摄像、婚礼主持、化妆师等,很讲究面子和排场。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送礼标准也明显提高,农村最低价都是50元,一般送100-200元,关系特别好的送500-1000元不等。婚宴上越来越重视“仪式感”,认亲、提媒、相亲、“看家”、下聘礼、订婚、“开生庚”、发嫁、迎娶、拜堂、酬客、闹新房、回门、会亲等一系列环节被保留了下来,同时也增加了创新环节。
我不禁想起父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虽说逝去的是时光,积淀的却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幸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没什么比平淡的相伴更触动心底的真情与坚守。
婚姻习俗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经济杠杆在发挥作用。潮流之所以成为潮流,是因为事物总是沿着时代的轨迹不断地发生变化。
近年来,婚礼逐渐出现了返璞归真的趋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严禁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范性文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们越来越倾向“绿色环保”的婚礼形式,有些年轻人连亲戚朋友都不通知,就外出旅游结婚去了。婚姻自由,思想更开放了,除了呵护自己的小幸福,繁文缛节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自行车婚礼,公交车婚礼,共享单车婚礼屡见报端……
人生婚礼的悠悠时光,从简朴到奢华再到环保,从单一至多元再到个性,不断变化的婚礼习俗不仅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更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和思想的进步。(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