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高而美、险而绝,乃军事重地,扼交通要冲,与当年红军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1934年11月,红军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于1936年到达镇雄,开始了一段“乌蒙回旋战”的传奇。3月10日,红军突破天险广德关,打的守军措手不及,四处逃命,红军顺利进入牛场。师部曾在一户人家借宿。当晚,这户人家有个孩子出生,师长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小红军”,并送了一枚小弹壳做纪念。二军团直属队及四师打土豪,分粮食,牛场村老街人夏伦举说,“红军对老百姓很好,不拿不要,我母亲只给他们煨了点汤,他们就送了我母亲一件雨衣。”3月11日,红军二、六军团主力到达南天门。贺龙、任弼时迅速组织军事干部召开临时会议,研究作战计划,命令部队兵分四路,以南天门为中心,翻越大山,对当前之敌形成分割、包围之势。这就是老百姓口中流传的“贺龙点兵南天门”。
红军走后,红军、革命、工农、解放这些词语便像蒲公英一样种在了牛场人民心上,也就有了刚刚解放时,在却佐土司府,镇雄县我军第三征粮队28人被2400多国民党残匪围攻,当地老百姓机智报信,我部坚守碉楼,将敌击溃,毙俘敌130余名,我队员仅一人牺牲。牛场“一顶百”战斗故事享誉整个云南。
1984年,曾金华受当时地委宣传部的委托,前来牛场拍摄南天门点兵台的照片。他说,“看到南天门,我惊呆了,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大无畏气慨。这里,我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留下来,用文艺服务老区人民!”
是的,很多干部留了下来,在牛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在解决吃饱问题后,又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进入新世纪,更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红色引领”助推“绿色发展”,依托红色资源和产业种植,以产业发展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目前,全镇竹产业落地5.6万亩,枇杷产业落地3100亩,魔芋产业3000余亩;辣椒产业2000余亩。曾经荒芜一片的诸宗村,全覆盖种植金佛山方竹6300余亩,惠及20个村民小组群众1508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夏伦举的后人发自内心地说,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到处都是钱串串,生活好得很!而已经是大学教授的曾金华则说,我把牛场的民族舞蹈传播到了世界,我无悔当年的选择!
如今,南天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贺龙点兵台纪念碑就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字鲜红醒目。碑下,两座烈士墓庄重而肃穆: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及村民自发筹资修建的。今年,牛场镇党委政府再次打造南天门贺龙点兵台水体公园、红色展馆、革命纪念广场;上中寨民族团结示范村进行风貌改造,进一步打造以红色、民族、田园、美丽为主的文旅产业链,让红色基因与产业发展血脉相生,助力乡村振兴。
站在南天门点兵台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大家的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怎会有今天的绿树成荫,产业盛兴;没有新时代的理论指引,坚定实践,又怎能心怀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的南天门,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是美丽富饶的南天门,欣欣向荣的南天门,强国复兴有我的南天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牛场镇 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