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跑好“接力赛” 有效促衔接

2022-08-18 14:29:27 | 来源: 中廉在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健全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已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正迈入全面推进、全面实施的关键节点。做好二者的衔接,跑好“接力赛”,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做到以下“五个一”。

“一以贯之补短板”,组织衔接是保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而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要扭住“思想稳控”这个根本,为衔接凝神聚气。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提升能力素质,抓好村干部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本领,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要聚焦“选贤任能”这个关键,为衔接助力增效。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前扎实开展问题“清仓”、班子“清底”、财务“清账”、干部“清心”、指导“清晰”、操作“清楚”等行动。让优秀年轻干部向乡镇流动,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拧紧“管理监督”这个重点,为衔接保驾护航。坚持“五级书记”齐抓共管,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民生保障最基层、为民服务第一线,带动形成万众一心聚焦党的伟大事业的生动局面。

“一体推进齐发力”,人才衔接是支撑。全面推开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人才引擎”,然而打造“人才引擎”,根本在于引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中的关键。要全面引才,垒筑人才振兴“智”高点。多管齐下引进人才,做好“柔性引”“促回流”“定向招”文章,尤其要引进优秀大学生,通过定向培养、本地培育等方式,引导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要事业留才,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事业比待遇更有吸引力,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前提下,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为人才提供乡村产业、规划、技术等方面的广阔空间,吸引人才广泛聚集。要用心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工作,实现环境留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鼓励年轻人创新,包容多类型创业和失败,让他们与乡村融为一体,最终推动乡村振兴。

“一心一意谋发展”,产业衔接是关键。产业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纽带。只有产业兴旺了,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飞跃。当前农业农村进入新时代,实现产业兴旺要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产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明确特色产业方向,推广“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要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机器换人”进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创新经营体制发展产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推行“支部+龙头企业”、“党员+信用”等新型发展模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轨道,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一脉相承树新风”,文化衔接是灵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中,切不要忘记涂抹“防滑粉”,要让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凝神,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要用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新时代,我们要宣讲红色故事,让广大党员和群众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接收精神洗礼、汲取精神力量,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扬。要用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好传统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正确处理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来唤起村民文化自觉认同感,让村民自觉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孕育良好的社会风气。要用文化丰富业余生活。因村制宜、因民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夯实文化服务阵地,了解村民真正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但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起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衔接是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让“绿色”更浓,使生态变成“摇钱树”、乡村成为“聚宝盆”。要绘好宜室宜居图。充分利用闲置村集体宅基地资产,通过设计美化再造,建设成乡土味浓、悠闲舒适的度假小院,让鸟语花香、风土人情洋溢在广阔农村,努力把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生态环境的绿色价值。要绘好青山常在图。加大植树增绿力度,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切实抓好破损山林林地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要绘好绿水长流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化厕所革命,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让农村环境正由“净起来”向“绿起来”转变。加强污染源的管控,对工厂、养殖户实行流程全监督、运行全监管的长效控制模式,建立循环低碳生产制度,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生产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高野鹏)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