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使“三农”发展有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宽广,绝不是喊口号、立目标、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乡村振兴作为民族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开启乡村振兴征程中,善用“五字诀”,才能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秉持“新”字精神,筑产业兴旺之魂。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产业的加持下,做到乡村经济自给自足,才能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同样需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实现产业兴旺需要产业创新。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 打破产业及价值利益链接中的藩篱, 增加与丰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业态,营造优美、清洁、干净的自然环境, 满足人们对休闲养生农业的需求,扩展其在文化、生态、社会、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 提升农村经济综合协调的附加值。二是产业兴旺需要制度创新。现在乡村产业发展正遭遇着制度瓶颈,应该通过先行先试, 创新制度, 培育与创造实现产业兴旺的环境条件与动力机制,制定新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参与合作社及中小企业创办;要培养重用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并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技术、理念、文化创意、热情与干劲为产业振兴扬帆起航。
下足“宜”字功夫,增生态宜居之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要有正确理念引领、完美的制度体系、贴切的人文定位。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理畜牧,加大国土绿化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二是补齐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发展滞后,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差距大,与时代发展脱节。生态宜居就要大力投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网络、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是要把农村环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要杜绝农村环境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村污染的治理力度。此外,还应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四是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特色村镇建设。特色村镇是产城融合的新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新载体。要实施“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产业,保留乡村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生态魅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深挖“聚”字内涵,兴乡风文明之风。乡风文明是指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还应汇聚各方力量,让乡村更加文明。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宣传农村道德榜样与典型,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必须提供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普及工作,让更多农民群众能够共享精神文明的成果。结合实际开展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娱乐活动,激活农村文化市场活力,形成以农民群众为核心、广泛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掌握“融”字要诀,强治理有效之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强调了“三治”融合的必要性。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是现阶段乡村治理的有效的途径。乡村治理基础在“自治”。乡村治理不管是村民规约还是厕所改革以及环境整治,归根结底是广大群众自己的事情,需要群众参与,共同治理,才能变成有效治理。乡村治理根本在“法治”。依法治国是治国之本,在建设法治的过程中,要把法治的精神讲解给群众听,还要让大家养成守法的好习惯,规范农村行政执法程序以及腐败整治,响应群众诉求,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乡村治理引领在“德治”。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农村不和谐的行为,比如说聚众闹事,不赡养老人以及高额彩礼等都是没有进行德治造成的后果,所以,在进行乡村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将村规民约,家规家训融入到治理中,树立道德模范形象,弘扬道德新风,培育淳朴民风。
突出“领”字关键,拓生活富裕之路。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生活富裕,关键在党,关键在选好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头雁和建设好党的基层政权组织。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致富带头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是生活富裕的根本体现,要抓牢乡村致富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更多新型业态,推进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不断兴起;要全力创造就业渠道。结合村民需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
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善用“五字决”,坚定信心决心,必会早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范雅茹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铁沙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