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毕业季如期而至。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之市场环境影响,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其实就业抉择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看似是一个有前置条件的“多选题”,实际上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找最优解的“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毕业生殷殷嘱托,“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仔细品味,解题的方法蕴含其中。
永葆“平实之心”,心态上要“稳”。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佛系”“躺平”、有的自视甚高、有的怕苦怕累、有的嫌这嫌那,究其原因,是缺乏“平实之心”。“平实之心”既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自降身价,而是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认清实情、追求实际、讲求实效,精准描绘“自身画像”,理性制定“职业蓝图”。稳住好心态,保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保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保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态度,必将在“一番寒彻骨”后收获“梅花扑鼻香”。
学会“脚先着地”,步伐上要“实”。正所谓“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山高路远需一步一步踏实而行、美好人生需一笔一画精描细绘。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长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基层正是广大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广袤沃土,与其陷入迷茫“停在原地”,不如目光向下“脚先着地”。学会在平凡岗位“主动请缨”,于急难险重中砥砺前行,学会在基层风雨“自找苦吃”,于摸爬滚打中拔节生长,历经厚积薄发,终将破茧成蝶。
着眼“社会需求”,格局上要“大”。惟有祖国繁荣昌盛,个人才能前程似锦。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转型的战略关键期,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勇攀科技高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抑或是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各行各业都需要青春力量加速“集结”,主动“报到”。趁着“当打之年”,找到时代“风口”,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小我贡献写在辽阔祖国的大地上,把自我价值汇入民族复兴的征程里,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灿烂未来中,以青春和奋斗成就人生荣光。(成心阳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