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这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力量之源。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汲取“中华文明历史”中的成长力量,让青春“闪闪发光”,以筚路蓝缕、跋山涉水的一往无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汲取“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信仰力量,让青春闪耀心有所向、方能远行的“忠诚之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启迪我们,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仰决定事业成败。信仰犹如指路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就像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发无限奋战的勇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灵魂。从喊出的“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李大钊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再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青年干部是初升的朝阳,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更要深刻明白“信仰的动摇,是极端危险的动摇;信仰滑坡,是最为危险的滑坡。”这一重要道理,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让青春之力闪耀信仰的“忠诚之光”。
汲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力量,让青春闪耀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的“奋斗之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传统文化中潜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我们的志气底蕴。而“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一向是最好的教科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文明历史中汲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力量。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他们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自己的为民初心。身为青年干部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初心,把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艰苦条件当作磨练自身意志、锻炼自身本领、增长自身才干的舞台,不为外界的浮华所扰、不为基层的艰苦所累,担当作为,让青春闪耀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的“奋斗之光”。
汲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力量,让青春闪耀念兹在兹、须臾不忘的奉献之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启迪我们,只要时刻怀着为民之心,乐于奉献,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充分说明当官应为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青年干部要永葆一颗赤诚真心,乐于奉献,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做事,才能时刻将人民装进心里,处处为人民着想,才能心无旁骛干事业,保持奋发向上的状态;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让青春闪耀念兹在兹、须臾不忘的奉献之光。(王颖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