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身偏远落后的地区,贫乏的资源没有困住他们对未来的畅想;他们掌握的技能不多,埋头苦学成了实现梦想最好的办法;他们自知与城市学子存在差距,在追梦的路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是“小镇做题家”。在他们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精神品质。
学习“小镇做题家”面对贫乏不泄气的拼搏。“小镇”指的是偏远村镇,教育资源普遍较差。在二十年前的村镇,家长们很少有学前教育的概念,学生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有些村庄没有学校,学生每天在村镇间来回奔波,甚至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到学校当寄宿生;由于教师资源不足,大多部分学校初中才安排英语课,额外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开局一支笔”的局面,小镇做题家没有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不断刷题这样的“笨办法”努力学习,奋力前行。这恰似袁枚诗中所写的那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论所处环境优劣,都努力奋发向上,向梦想而行。
学习“小镇做题家”瞄准目标不放弃的坚持。天才毕竟是少数,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更是小概率事件。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得到想要的职业,小镇做题家可谓个个是“卷王”,从小“卷”到大是他们基础配置,其中天分不高者更是化身成“无情的学习机器”。做一件事很容易,但始终坚持做同一件事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清醒的头脑,明白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最终的梦想是什么,而且还需要十足的恒心和勇气,去面对一路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实。通过在学海里日复一日地刷题与练习,小镇做题家用天分和汗水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凭本事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学习“小镇做题家”发现差距不怨愤的乐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城市和村镇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导致了村镇学子和大城市学子间在思维、眼界、家境、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差距,并会像“蝴蝶效应”一样造成影响。这个发现对于初到大城市学习工作的村镇学子来说,很难不会触动内心。不过,在别人“出生即在罗马”的现实面前,小镇做题家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自我调侃为“小镇做题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清醒和努力。在他们中,既有“人生还长,何必慌张”的运筹帷幄,也有“做不了二代就做一代”的斗志昂扬,还有“功过是非后人评”的格局广大。原生家庭条件并未掩盖小镇做题家身上的光芒,反而始终都是促其奋进的一大养料。(徐明琪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乡村振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