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打赢了这场持续八年的脱贫攻坚战,完全消除了“绝对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决策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减贫”事业,实现乡村振兴。在《摆脱贫困》出版三十周年之时,省委书记尹力再次强调书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也在“减贫”事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牢牢将党的领导和思想引领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完全摘掉“贫困帽”做出自己的贡献。
心系群众,根植农村。作为基层党员,我们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多,因此“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乡村人民虽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老实热情、勤奋豪爽,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一定可以将一块块璞玉雕刻成为发光发亮的玉石,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作为基层工作者,应该主动地向乡村人民普及政策法规,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惑,真正做到“接地气”;时刻关注村民们的心理,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维护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让村民们有理可依;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事业,主动提出创新性建议,将农村发展同时代联系起来,如发展“快递进农村”、“电商农业”等。
言传身教,树立新风。作为基层党员,要做到让人民群众追随信服,必须以身作则,实打实做事,带头发展乡村事业。除此之外,乡村要发展,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乡风,才能在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好的乡风包括合理的乡规、文明的家风、多彩的文娱活动等。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多,常常在中途就停滞不前,慢慢地便被边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规模的变化,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完成党在这个时候制定出的顺应时代发展和农村变化的政策。通过通讯设备、趣味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精神文明根植于乡村润土里;建设多样的文化设施场所,如“乡镇书店”、“农村实践地”、“乡镇分享会”等等,致力于发展农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要切身落实实现乡村振兴的每一步,不忘初心,以民为本,用更认真细致的行动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 王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