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中华"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在五千年的发展以及对外的抗战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让我们各族人民把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中华民族今天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取得的,民族团结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守住这个“生命线”,就无法割断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千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彼此之间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血肉联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各族人民、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汗水乃至鲜血。只有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发挥自己的专长,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家园。(杨帆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