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一年一度的春晚如约而至,今年,中央总台推出了全新的看春晚方式“竖屏看春晚”,这一创新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回顾过往的“春晚故事”,我们总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力量”,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温暖人心,动人心弦,都能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向善的“中国精神”。
从《休息区的故事》中感悟中国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春晚小品《休息区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夫妻因为因为疫情原因,办了四次婚礼的暖心故事。这个故事是大多数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以及一线防疫工作者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在危急关头不顾危险、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在这个故事外的现实世界,正有许多医务工作者以及一线防疫工作人员正处于一线,放弃假期,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现在企业复产复工、人们出去游玩的现象发生。
从《发红包》中感悟中国人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中国精神”。《发红包》主要讲述了老板在临春节前要给员工发红包,发现钱丢了,后来卖车子筹钱只为了给员工发红包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但是从头到尾给我们展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老板以他的真诚和善良换来了员工们的信任和尊敬,这也折现了中国人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中国精神。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脱贫致富,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凿出“绝壁天路”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为了让大山里的女孩子们都有学上,忍住身上疼痛的“校长妈妈”张桂梅等等,这些都是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典型,都能折射出中国人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中国精神”。
从《摆出一个春天》中感悟中国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春晚舞蹈节目《摆出一个春天》开场以一声清脆悦耳的童声开头,伴随着歌声一群澜沧拉祜族演员载歌载舞,该场舞蹈以拉祜族脱贫攻坚前后的生活场景做对比,展示了贫困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如何摆脱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场景,”短短5分钟,就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拉祜族文化,生动诠释了通往小康路上我们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体现了拉祜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奋斗的形象代言人,能有现在的繁荣盛世都是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踏出来的。(福建省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 吴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