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一时生意动,关河万里冻云开。当奥运之约与立春时节美丽邂逅,中国式的浪漫也席卷而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缓缓推开,冬去春来、律回春知的诗意气韵也悄然入怀。当一滴冰蓝色水墨,汇聚成黄河之水天上来时,空灵写意、磅礴大气,瞬间引发中国人心中深藏的文化悸动。冬奥盛会里的雪花结、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标兵服饰等等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融铸着中国人深厚的文化情结,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什么是文化情结呢?有人说,文化情结是一个人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归属感。冬奥盛会的浓浓“中国风”呈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人对自我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情结深入骨髓、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冬奥盛会里“人民”是“文化情结”的鲜明注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创造者。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再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一直是“文化情结”的鲜明注脚。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守人民的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忆开幕式,当《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响起时,国旗从176个来自各行各业、各民族选出来的代表手中缓缓传过的时候,相信在那一刻有很多中国人的泪光是盈盈的,当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这群萌娃为全球观众献唱《奥林匹克颂》的时候,我想那一刻你也是感动的。艺术来自于生活,人民是不变的底色。冬奥盛会,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为谁而生,因何而兴”。深厚的家国情怀,不变的人民立场,让我们的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更加璀璨夺目。
冬奥盛会里“和谐”是“文化情结”的生动旋律。“和谐”是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及其中华文化特征的体现。从《尧典》的“协和万邦”到《尚书》的“和衷共济”,从《荀子》的“四海一家”到《左传》的“亲仁善邻”,中国文化情结里,“和谐”一直是美丽乐章中的生动旋律。回首开幕式,从开幕式主题歌《雪花》“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到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从奥运五环破冰而出,寓意着人类将以昂扬的拼搏之姿冲破一切的隔阂与阻碍再到橄榄枝和中国结意象融为一体的“大雪花”。冬奥盛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为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透过奥运的窗口,中国再次向世界传递包容、友爱、团结的精神。全世界也看懂了,只有聚众“小” 才能成真“大”。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和谐团结应该成为我们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各国应该心手相牵、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只有这样,世界的“百花园”才能“异彩纷呈”。
冬奥盛会里“低碳”是“文化情结”的自然推崇。《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齐民要术》也谈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应之以治”。如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设置了虞人。史官在撰述虞人的职责时写到,“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辨其时禁,凡采扑田猎,必以其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已然践之于行动。又如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劳动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并广泛运用于农业农事中,彰显出先人充分尊重并利用自然规律的独特智慧。无独有偶,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实现了100%的绿电供应,氢能大巴从材料到零部件均是我国自主打造的“氢腾”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再比如开幕式上令人眼前一亮的微火炬取代熊熊大火等等,无不彰显了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也渐次展开,“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高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