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三步走”做好基层治理各项工作,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探索新路径。
创新基层治理,紧跟党建引领导航线是基础。城乡社区是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社会治理的必然举措。通过将群众诉求直派街道乡镇,以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为考核指标,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快速办理、快速反馈。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基层治理,紧握改革创新生命线是关键。改革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手段。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在“穷则思变”的背景环境下,发动的一场向权力利益开刀的自我革命。只有解除思想的桎梏,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以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迎难而上、逆水行舟,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创新基层治理,紧贴群众利益需求线是根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到底什么事让群众揪心和烦心?仔细分析,群众反映的看似小事,但往往都带着“冰冻三尺”的痕迹,解决起来并不简单。有的一个诉求牵出一类问题,有的解决之道在于赋权基层,有的陈年顽疾需要顶层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啃硬骨头的过程。坚持把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评价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唯一和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在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功夫。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4亿人口都是一项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抓落实、谋发展、促民生,必须找准政策着力点、提高治理精准度。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以服务带动治理,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基层形成“共治、精治、法治”的良好局面。(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人民政府 曾垂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