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党员转变作风,率先垂范为群众办实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常怀“公仆之心”,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回望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干革命、摘建设、抗地震、战洪灾、控疫情等攻坚克难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就是因为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和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等党史片段中,厚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导向,并转化为精神路标,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内生动力。
牢记“鱼水之情”,找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名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将人民放在心上,牢记“鱼水之情”,为群众办实事,把百姓冷暖都看在眼里、装在心里。而为群众办实事的关键在于掌握群众所需,深入调查研究是掌握群众诉求的关键。毛泽东同志也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调查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焦裕禄同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等党史故事中,折射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关怀群众疾苦的党性原则和为民情怀。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领悟、掌握并践行“深、实、细、准、效”的调查研究法宝,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技于民,了解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然后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确保把问题解决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传承“匠心精神”,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昙花一现”,更不能“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基层党员干部要从从兰考县纵棋成网的泡桐林、郁郁葱葱的大亮山林场等党史故事中,学习一心为民、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匠心”精神,拿出真抓的实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聚焦基层民生,以绵绵之功,认真严谨对待群众的每一件“小事”,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核心评判标准,办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惠及人民福祉的暖心事、事关基层发展的贴心事,办一件成一件,办一桩实一桩,把为民实事坚持不懈办下去、办出实效、见到长效。(张盛慧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