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连接基层工作与群众之间的直接桥梁与纽带。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在每日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要应对大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工作任务中许多都是“今天通知明天要”。乡镇日常工作中,每天会议通知不断,许多会议都是与乡镇工作开展无关的会议,对工作开展无实质帮助。对此,干部们常常疲于应对,只能连夜做表或报告向上级反馈,工作开展流于表面形式,光是完成任务都已经十分艰难。基层减负政策早已实施,只有真正把基层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基层工作才能做好做实。
警惕减负打“哑谜”行为,明确基层减负减什么。中央发文要求减负,自然市县级也服从中央发文减负。但各地实际不一样,减哪些负、怎样减却没有具体的办法,进而集体“失声”,基层减负减什么、怎样减,就像“打哑谜”一样让基层干部们去猜。
不知道“减什么”关键在于市县一级无法站在乡镇的角度去思考,只有打通市县一级的“中梗阻”。比如开展轮岗交流,让市县一级的干部到基层中去,了解基层干部需要应对哪些具体的工作、或者开展群众调研,到群众的口碑中去,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进而把准基层减负“减什么”,让市县干部在思想上跟上基层减负步伐,真正让基层干部的负担减下来、服务群众的步伐快起来。
基层减负贵在“长水流不断线”。基层减负政策的落实不能只短期开展,想要基层更好地把工作做好做实,只有研究制定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将基层减负作为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来开展,将减负内容逐渐明确落实。比如召开与乡镇工作无实际挂钩的会议就不需要通知乡镇来参加,将减少乡镇会议纳入基层减负的系统工作内容;上级下达任务到基层前,首先明确工作标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时限,给予基层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开展工作,而不是“今天发明天要”。通过系统、长期的工作开展,将基层减负逐渐完善,从根本上真正减轻基层的负担。
基层减负还需适度分权。许多基层工作者都反映一个问题:上级领导安排你一项工作或者一个任务,如果上级领导把关注点放在关键指标的结果考核,并不过多干预,你只要做出了实绩,就会有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那么我们在干工作的时候虽然累,但是却很有干劲。反之如果上级领导过度管理,大事小事请示汇报,有事没事调查研究,这样就会造成很多问题,制造很多矛盾。必要的责任书要签、军令状要立,关键要把握好尺度,给基层干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贵州省镇远县金堡镇人民政府 姚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