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作视频致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里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把握创新发展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思考,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秉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历史信心,握紧命运与共的“方向盘”。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塑造了全世界高度精细的分工体系,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得以脱离国界自由流动,局部问题与整体问题开始交织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未如此贴近世界生活。同时,国际上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的现象时有发生,国际关系时有动荡。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国际关系绝不能退回到“丛林法则”时代,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年代,坚定历史信心对化“危”为“机”尤其重要,我们应该把握历史机遇,慧眼识潮流,立足命运与共的思想高度,坚决推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落实,这不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人类的选择,正义的选择。
坚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文情怀,砥砺平等包容的“康庄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追求平等交流的“兄弟”关系。过去那种一个或几个国家就能主宰人类乃至世界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的帝国主义行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不是“一言堂”,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坚持“大家的事商量着办”。“惟君子能同天下之志”,我们需要在深刻领会命运与共理念的基础上,主动去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看法观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献言献策,贡献力量。
磨砺“环球同此凉与热”的新兴技术,启动人类发展的“发动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充分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钻研,中国已经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智慧生活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乐意同国际社会交流自己的宝贵成果,既不以“教师爷”自尊,也不会“独善其身”。历史一再证明,封闭只会让国家落后,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博采众家之长。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启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发动机”,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使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际社会信任的“铁招牌”。
“大道不弧,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深刻领会,以创新驱动,唱响国际社会的“中国声音”!(福建省浦城县永兴镇后洋村基层党群工作者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