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作为农业大国,数字经济也渗入基层大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通过数字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数字信息赋能乡村治理、数字技术升级农业产业,让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完善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布局,对重点地区实行光网深度覆盖、5G网络普遍覆盖,对偏远地区加快推动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和覆盖范围。同时,要引入“数字化”人才,加大对本土“数字化”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干部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让数字乡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数字信息赋能乡村治理,筑牢乡村振兴之根。当前,各部门、行业、区域、城乡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要推动“数字化治理”,就要打破“信息孤岛”,在就学就医、生态环境、安居出行、文化体育、社会救助、综治平安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推动政务服务由“群众跑”向“数据跑”的转变,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解决群众办事“程序多、时间长”等问题,以“数字政府”推动乡村建设,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推广“互联网+村务公开”,通过村民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形式,将群众关心的党务、政务、村务等及时在线上公开,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
数字技术升级农业产业,筑牢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运用到土地监测中,建立土地数据库,了解每片土地的气温、降水、光照条件、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等,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土地的全方位监控。要将物联传感、遥感、视频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水肥状况、灾害情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偏好、品质、营养功能等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培育更多的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做到为村财增收、为村民增效。(陈丹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