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近日,《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人才工作纪实》发布,让人才招牌更加响亮,人才强国更加坚定,人才兴国更加有力。因此,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利用“三面镜”的特点、优势、属性,让识才、育才、管才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才”,为人才振兴聚集更多“千里马,营造“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人才大环境,推动人才队伍堡垒更加坚固。
用好“望远镜”,长眼光“识才”。唐代诗人李白用“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表露出怀才不遇的心酸与不甘。倘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得不到赏识、重用;倘若身怀一技之长,却得不到发展空间;这些都表明,识才的用武之地大有可为。要放长远“照”,而且要照出“花样”,从城市照到农村,从办公室照到田间地头,挑选出“土砖家”“田秀才”。要坚持纵向和横向并照,识才的路径中采用“德”与“行”并重之道,二者缺一不可,从而为用人挑选出“精兵强将”。识才既要顾“头”,也要顾“尾”,把“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僵固思维换一换、改一改,多向“尾”上的人实施政策倾斜,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挖掘、培养和激励一大批大国工匠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重出江湖”,助力“千里马”形成金字塔。
用好“显微镜”,多角度“育才”。绘制“千里马”万马奔腾、竞相涌流的壮丽蓝图,仅仅靠“识才”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在“育才”上下狠功夫。《道德经》中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基层一线的干部,需要练就硬本领、真本事,才能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育,因材施育,要从书本上“挤水”,吸收内在“干货”,将国家方针政策吃透吃深,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次要从践诺上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打造“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同心圆,形成传帮带的常态化模式,让人才经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受得住风吹日晒的打磨,敢于在“炼丹炉”中摸爬滚打;最后要从考核上育,制定一套整体效能、德才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认可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倒逼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孕育出有能力、有胆识的“千里马”。
用好“平面镜”,高标准“管才”。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这告诉我们,走好关键的这一步,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一是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管理等制度实施细化改革,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的双赢局面。二是跟踪服务,细化落实。以跟踪式的“店小二”服务,拉近与人才队伍的“零距离”,及时跟进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待遇等政策落实,了解思想动态,开展“一对一”谈话,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确保人才队伍不流失。三是共建共商,整合力量。探索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管理模式,形成人才“聚宝盆”,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要一视同仁,一管到底,搭建结对联系平台,相互学习和“切磋”,从而碰撞智慧火花,给工作中的难题打开新的思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都坪镇人民政府 唐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