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过程就是蹚路过程。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把握初衷,深化以工代赈内涵。要全面认识、深刻把握以工代赈的本质特征,聚焦“赈”的功能定位,坚持授人予渔,通过“输血”达到“造血”的目的。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根本要求,发挥以工代赈资金可以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设的综合优势,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发挥好以工代赈政策的功能作用。
探索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探新路,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因地制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只有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内生智慧和力量,才能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大事业注入不竭动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准入门槛低,投资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能充分参与其中,实现就近就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作为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优中选优择产业,精准谋划选项目。以确保以工代赈工作取得实效,广泛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产业、农户双丰收。
抓住监管,稳妥推进以工代赈工作。以工代赈资金作为贫困地区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为保障以工代赈项目的健康有序推进,确保中央资金的规范使用,需建立健全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监管和审计制度,做到专人管理,防止“补农吃农”现象发生,保证专款专用。形成部门协力,明确“统一领导、协同发力”机制,避免“九龙治水”局面,齐力做好监管工作。(印大方 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