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而且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进入深化阶段。我们要以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开启全力奋进新征程的“总阀门”。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的振兴。无论是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而言,还是深化乡村振兴的战略上,二者的突破口仍然在于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即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与供给。
在夯实人才基础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地深化阶段形成一定的阻力,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乡村经济造“血”功能还未全面开启。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增收难、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增收后劲严重不足;相关的补贴配套政策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创业贴息,要求门槛高,符合对象少,执行难度较大;创业扶持补贴周期短,大多仅覆盖一两年,补贴金额偏低。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待遇低;就业专项资金拨付方面不能采取预拨,用人单位需垫付资金,导致单位用于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人才队伍稳定性欠佳。很多地区的村级后备人才聘用期满考核合格后,不能与“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等志愿者一样同等享受报考公务员考试专门岗位、事业单位能享受到的加分政策,导致的村级后备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稳定性欠佳。
所存在问题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我们需要集思广益、积极地去思索、因势利导、令方法“本土化”。务必坚持就地取“才”与多方聚“才”两手抓:出台具有吸引力的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学历补贴、住宿补贴、完成工作后的奖金发放、尊重人才并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担负某项工作的总指挥给予他们成就感、,来吸引人才加入。统战部、商务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机密结合,积极牵头对接、联系学院,与学院促成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疏通人才渠道。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专项计划,适时、适量,保质、保量得接收一批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在盘活农村存量实施就地取“才”上狠下功夫,还要将着力点共同放置于打通人才要素多渠道实施多方聚“才”上;优化人才体系结构,加强“领路人”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里发展产业,大伙儿如果各搞各的,这家种点桃子,那家只种稻谷,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与规划,容易“大乱战”。需有人带头创业,抱团取暖,让本地产品走出特色化、品牌化,促进经济“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最大力度将闲置劳动力转换,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形成稳定、有持续发展力的人才体系结构。着重于领路人、乡民、本地企业家、村委、志愿者、专业骨干与基层的建设,协同发力,形成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立体式防护罩。以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为抓手,促进高素质人才与高标准乡村建设“双循环”。多措并举,可采取提高相关人才适当补贴、适当给予相关人才日后报考当地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加分、坚持适时对基层与干部进行考核并评选出优秀者给予提拔等的相关配套政策能够吸引更高素质人才,对乡村进行更高标准的建设。另外,高标准的建设成果能够使人才在当地生活得更加美好,能够更加愿意留下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携手共进、实干优先,共同推动乡村宜业宜居迈向更高品质,全力将乡村振兴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至更深处,使乡村面貌在提档升级中持续改观、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互促共赢中循序渐进,赓续新征程的新篇章。(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组织部 汤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