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革命文物、革命故事、革命遗址都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让红色资源保持“原味”、存留“真味”、增添“趣味”,为党史学习教育增味提鲜,使红色精神入心入脑。
红色资源是城市的底色,承载着城市的斗争、改革和发展历史,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奋斗精神,要盘活这些资源,擦亮精神底色。相关部门要成立联合调研组,对本地党史资料进行详细翻阅,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勘察,探访本地党史专家和知情人士,拜访革命前辈,深入挖掘各个时期的革命先辈事迹,用创作出版成书画、书籍,建立网上展馆等形式将红色资源进行原本呈现。坚持“做旧”原则,不放大、延伸、曲解红色文化历史,实事求是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和展现,最大程度保持红色资源的原本样貌。
老物件、老故事、老照片都是红色资源的宝贵载体。当前一些战斗遗址、革命先辈故居等,零星分布、缺乏保护,随时可能坍塌消逝。要重视对零散分布红色资源的保护,遵循就地保护、串点成面原则,对体量小、占地少、投入低的,可建成村史馆、农家书屋党史角、社区图书馆,修缮成革命烈士墓等。对革命历史文化长远、个体体量较大的红色资源,可建立主题场馆,打造成党性传承中心、革命教育基地,让红色资源依托“红色基地”呈现出“旧貌新颜”。
丰富红色资源的展现方式,提升红色资源的“附加值”,不但能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趣味,更能让参观群众在“观、听、思、践、悟”中,抵触心灵、振奋精神。要依托科技力量,借助云数据、AI、VR等新技术,积极开展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将“红色课堂”与“红色体验”相结合,提升观众感悟红色历史的代入感和真切感。在学中玩,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实现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 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