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文化振兴成为全面小康路上一道厚重的底色,让中国乡村彰显出独特的内蕴,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从“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仅带给中国人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在文化的传承中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灵魂的栖居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文化不可缺位。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文化资源的盘活和利用。走进安徽,忘不了徽式白墙黛瓦在湛蓝的天空下“眉目分明”;走进苏州,忘不了亭台楼榭在山水之间画意呈现;走进敦煌,忘不了莫高窟在大山里旖旎着岁月的风情。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人土风情,每个村落有每个村落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记,而这些恰好是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承载着乡民们的基因密码、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因而,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盘活和利用好文化资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拓展其内涵,丰富其特色、延伸其韵味。让村落、村居在历史的遗韵中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坚持乡风育人,注重乡村环境的整治和提升。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更是乡村彰显美丽魅力的外在表现。因而,我们要培育文明新风,让乡风引领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要让人民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农村垃圾分类、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等工程,推动形成人人都是爱护者、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贡献者的浓厚氛围,为乡村的人居环境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的魅力发展“蓄力护航”。
坚持为民导向,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和发展。“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振兴如果缺失了乡村地区,将会黯然失色。推进乡村的文化振兴,我们要树立乡村振兴源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导向,正视乡村迫切的现实文化需求,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的均衡和发展。注重增加乡村地区公共财政投入,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保障应担尽担,让村民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等资源,促进公共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新的气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绘就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让乡村的希望田野上有如画的美卷、动人的乐章、甜美的微笑。(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高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