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定真才实干宗旨,造选才爱才惜才育才氛围。蔡公任北大校长期间曾提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是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在教师选聘方面更是抱定宗旨,“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最终让北大成为了一个人才云集的地方。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人才成为各乡镇亟需的一味良剂,而在引入人才方面,如何不拘一格又选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人才就尤为重要。习总书记在陕北做知青时曾经说到:“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是农民的儿子。”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人才的提示:我们不仅要重视才能,还要重视情感。基层需要的是真正把自己当做农民的子女,真正心向黄土地,不以基层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不把基层经历当做简历上的“漂亮素材”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有用的,有大用的。这些都提示乡镇在引入人才时一定要仔细甄别,摒弃急功近利之心态,切忌不加区分,不重需求,一通回引。而人才引进来了如何用也是对乡镇的考验。人才是用来助推发展的,而不仅仅是“人力”的一个代名词,各乡镇要重视给人才成长的空间,要保护人才的成长,在回引人才的同时,应注意完善人才政策,注意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搭建好施展拳脚的空间,让他们能发展,敢发展,这样才能助推人才和乡村振兴共同蜕变。
疏通人才回乡渠道,为优秀人才点亮回家明灯。一是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爱护。雏鹰终有展翅之日,回引人才是吸纳人才的一个有效方式,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人才回引不单单是成才之后引回来,也能是为着家乡给予的“温暖”找路回来的。我们应加大对未来优秀人才的把控,提前建立人才库,对潜力人才摸底掌握,对在读大学生、服役士兵等群体登记造册,对他们本人或者家属给予一定的人才政策偏向,或提供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打通出去闯的路,同时修好人才回家之路,回乡之灯永不熄灭。二是加大宣传动员力度,为久在他乡之人提供回乡途经。专人负责联系,广布回乡方式,建立人才台账,摸清人才底数,了解他们的意愿,及时为他们提供报效家乡的途径。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实力”的,敞开大门欢迎,在乡镇公众号开通回家报名通道,提供联系方式,为他们开通回乡直通车;不能回家但是愿意为家乡献言建策的,洗耳恭听,畅通投稿渠道,让公众号上不仅有家乡动态,更有家乡人的意见。此外,注重用活互联网,积极探索云会议、云视频等方式,让家乡人不论在哪都能共同参与家乡的发展。
打造回引长效机制,保证人才活水源远流长。基层很容易陷入一种“上热中温下冷”的困局,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结束更是常见。做人才工作一定要警惕此类现象,方案制定了,必定要实施,实施过程必有追踪和监督,落实不力追责到底,这是基本保障。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常态化部门工作,不应该是到某个节点需要了,才开始动员,等到劲头过了,人才又是“各自分飞”。建立长效机制,实施专岗负责制是人才工作可持续的另一重保障,如把职责定在岗位,由领导职务负总责、部门抓落实、部门工作人员作为长期联系人,就算基层人员变动快,只要职务部门岗位存在,这项工作就可以长期有序的进行下去,换人不换岗,人走政策在,人才活水才会源源不断、源远流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政府 谭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