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了城乡民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路径选择。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威严,增强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人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助推器”。国家出台专项计划,因地制宜,科学调配,统筹推进,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缺人才的“燃眉之急”。
坚持外引急需、内激活力,做到精准“选才”:盘活人才资源,带动群众脱贫奔康。做到用心“育才”:注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转变人才观念,主动适应乡情;制定完善政策,提供优良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平台;着力本土培训,吸引人才回流。做到科学“用才”:抓实党政人才驻村帮扶,强化科技人才技术支撑,激发乡土人才引领带动,多管齐下,促进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大业中集聚,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扶贫扶志,推进自主脱贫;组织技能扶贫,提高就业能力;巩固公益扶贫,吸纳就近就业,方可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线,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关键所在。要注重建立强有力的村级基层组织,注重发挥党建扶贫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员工作环境复杂,工作区域分散,工作任务繁重,可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基层治理,如运用“互联网+党建”模式,能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制定完善基层好政策,建立群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利于政策落实;打破沟通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质量;贴近基层群众,构建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覆盖体系,扩大党建学习的覆盖范围,丰富党建学习的活动形式,加深基层党员对党建的理解,锤炼党性修养,磨炼品格,从而解决基层突出问题,真正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让党旗飘扬在基层的各个角落。(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中南社区 晏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