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远有凝聚劳动人民汗水的万里长城,保国御敌,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符号;近有承载科研人员心血的“天宫”、“蛟龙”、“天眼”、“墨子”,上天入海,成为震惊世界的大国工程。这些成就的取得,依靠的不是给予假象的“静”,而是脚踏实地的“动”。只有以“动”代“静”,才能变假想为希望。
“静”会给予很多“如果”的假想,但是不真正的去实践,也就无法改变现状。当面对未知的前方时,难免焦虑不安,假想出各种“如果”,或是坏事发生的严重后果,或是好事来临的美好体验。但这些都停留在“心动”,无法改变现实。小时候听过这样一则寓言,同一个寺庙的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一个和尚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就带着饭钵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而另一个和尚却一直在为想象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准备,迟迟未能出去。结果两年后从南海归来的和尚成为大师,而另一个和尚仍然沉浸在各种“如果”中。这启示我们,固守“静”,而没有付诸行动,将什么都无法改变,甚至一事无成。
勇于行动才能打破“如果”,“动”诚然存在风险,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问题,但只有敢于“动”才能披巾斩棘,将未知的“如果”变为现实。面对秦国落后的面貌,商鞅敢于行动,实施变法,使秦国逐渐崛起;面对姓“资”和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空想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走上新的征程,促成了今日之腾飞中国。如果不愿“动”、不敢“动”,肯定不可能取得这些成就。行动起来才能,才有改变现状、获得进步的可能。正如李大钊所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必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都要在躬行中谋求发展,相信各行各业积极“动”起来,必定能汇集起强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人民政府 古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