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始终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证明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这场战役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具有深邃的时代洞穿力,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意义,赓续传承脱贫攻坚精神,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坚持“好人好马上前线”的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县委有关决策部署,深入农村摸底调研,选优配强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对困难多、任务重的地方,选派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紧扣任务目标,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队伍。驻村干部要与村“两委”相互配合,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围绕全年工作重点及“十四五”规划布局,以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建强村党组织、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强村富民。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村情民情不同,短板弱项不尽相同,乡村振兴发展不能盲目“抄作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探索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乡土经济活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有特色、成规模、重创新、促融合、畅流通、富农民等方面下工夫。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规划已经吹响新征程的号角,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为民服务本领。(谭旭阳 海南省屯昌县南坤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