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伴随着人类历史,成为人类深刻的记忆。中华大地水系众多,大江大河纵横交错,防讯救灾工作任重道远。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其蕴含的精神更是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时光虽然流逝,但江水依旧滔滔而来。近期长江等流域发生的洪水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号召基层党组织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并赋予新时代新内涵,用实际行动抒写波澜壮阔的防汛救灾新诗篇。
当洪水如约而至,要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局观念。受天文气象影响,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期,江河会出现汛情。今年汛期来势凶猛,其波及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影响人群之众,让人联想起1998年长江洪水。面对无情洪水,看到家园受损,让人心急如焚。面对滔滔洪水,古代先贤大禹带领民众苦战十三个春秋,终于治服洪水,造福百姓,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至今仍然闪耀光芒,激励着我们前进。虽然当今抗洪不用这漫长时间,但洪水不可能在短短的一朝一夕间、在轻松的谈笑风声间,悄然退去,这是一场攻坚战、阻击战、综合战,需要我们弘扬大禹精神,需要广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在党旗感召之下,主动请缨、挺身而出。需要广大党员将群众安危放在心间,将个人事务“退居二线”,让“小家”让位于“大家”,在风雨之中,迈开沾满泥土的双腿,奔走在抗洪一线、忙碌在救灾阵地,让“5+2”、“白+黑”成为常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树立起新时代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党旗在抗洪救灾一线迎风飘扬。
当洪水桀骜不驯,要有“治水宜疏不宜堵”的科学精神。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面对洪水,人们想起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土方法,在洪水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便可能“堵”得住、拦得着,但在洪水滔滔而至时,实践证明“堵”并不是万灵的好方法。当治水重任落在大禹肩的时候,智勇双全的大禹,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新方法,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始终制服洪水,造福黎民。面对重大自然灾害,面对桀骜不驯的洪水,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挺身而出,在一线作出表率,做到“有勇”固然很重要,在遇到困难时认真思考,做到“有谋”更加重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防讯救灾有序开展,但每个地方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各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当地干部在平时充分掌握当地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最佳的策略,努力将洪水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训练如何,水平能力如何,洪水来临之际就是考验之时,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平时要加强学习,既要有理论的高度,也要有实践的结合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符合规律的科学素养,唯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洪水考验时进退有据、从容应对。
当洪水最终消退,要有“亡羊补牢不为晚”的谦卑态度。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固然有客观的因素,面对这一看似“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人们就一定是束手无策、被动应对吗。答案是否定的。洪水来临是一场“大考”,既考出当地的组织统筹能力,也考出当地党员干部的精神内貌,考出地方的基础工作。经过艰难的抗洪,当洪水退去,家园得以重建之时,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深刻的考题,就是如何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在下一次洪水来临之时,工作做得更扎实、准备得更充分,而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洪水虽然是自然现象,但与城市管理、河道清理等具体工作息息相关,面对同样的洪水,各地抗洪成效并不一样,平时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的地方,损失和影响相对较少。作为党员干部,要根据抗洪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修好堤防、备好沙包,补好短板,唯有保持这种敬畏自然的谦卑态度、保持这种主动担当的进取精神,才体现“标本兼治”的治水要求,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大禹治水精神内涵。(中共连城县委组织部 吴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