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3周年,也是万千学子高考的第一天。83年前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后辈才可以在今天自由挥洒青春勇敢追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抗战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仍是我们全民族奋进的动力。
75年前,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75年后,面对新冠疫情,党领导全体中国人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打赢了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人民生命健康的保卫战;如今全面小康只剩半载,脱贫攻坚面临更难攻克的战斗堡垒,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努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惧任何风雨挑战,保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不忘过去,铭刻历史,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习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3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炮火拉开了中国全民抗战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用热血和身躯书写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篇章。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深的爱国情怀锻造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大义,催生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要牢记过去,厚植家国情怀,铭刻为革命牺牲的先辈,铭刻战争岁月人民的呼喊。习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依然要居安思危,在学习和实践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敢于担当历史重任,敢于迎面艰巨挑战。相信任何时候,中国青年一代都能成为为国家命运奔走的革命者,为民族事业奉献智慧和青春的奋斗者。
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顽强抗战精神继续奋勇前进。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迎接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纽带。它激励我们在疫情爆发时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全力抗击病毒;它引领我们在脱贫攻坚决胜期鼓足干劲集中火力攻坚深度贫困堡垒;它号召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描绘新的蓝图。感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雨打,我们都能坚持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抗战精神汇聚磅礴力量,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珍视和平,面向未来,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全新世界。“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从2014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唤起人们记住历史,同时也唤起每一个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延续仇恨。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日本以“山川异域,风雨同天”的慷慨援助中国,随后中国又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投桃报李。中国开放包容的胸怀不仅限于此,我们秉持人来命运共同体理念,几年努力,丝路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各国共享时代发展胜利果实;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主动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体现大国担当。习总书记曾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携手共建持久和平、安定繁荣的新世界。(焦丽玲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