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入户犬不吠”这句话,是上级领导来单位考核干部,当他问到某位干部是否能达到“入户犬不吠”这种程度时,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确实没有听过这个说法,我竟一时语塞,许久,才反应过来,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位干部确实做到了这点,也确实应该成为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后来,我尝试着百度进一步解读这句话,终于从一篇《“狗不吠”应是基层干部的标配》文章中领会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入户犬不吠”跟“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基层工作本是面向群众的,没有上门入户、走街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怎么解决群众的需求,怎么为百姓谋福利、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在厦门工作才3年,但是却走遍了厦门农村、海岛,包括厦门最后一个通公交车的行政村,海拔1000多米的军营村。“他很注重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调研上,之前的领导都没有这样做过”,这是当地官员对他的评价。正是有这“三分之一”的辛劳奔波才有军营村的产业发展,落后的同安县建起了啤酒厂,有了支柱产业,厦门有了第一个发展战略。“精准”这个概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了厦门和宁德地区后提出的,这个先瞻性的想法,如果不是具有群众性、实践性,怎么能指导多年之后的“脱贫攻坚战役”,怎么带领全社会奔向小康社会。
毛主席曾说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为什么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至上,我们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入户犬不吠”更应理解为一种人民情怀,只有心怀百姓,才能吃苦耐劳,才能了解民生疾苦,才能奋发有为,这样才会受到百姓拥护,才不负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下乡时,每次最脏最累的活都抢先干,也做的最多,他说:“我对自己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这样才能砥砺思想,让我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我”。“他平易近人,一点没有官架子”,这也是众多共事过的领导同事及老百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致评价。他进村入户调研时,农民递上的茶水,茶杯由于茶渍变的漆黑,他不嫌弃,接过茶杯就喝,旁边的板凳,上去就坐,从没有特殊要求,就这样与老百姓围坐着,畅谈着,与民同乐着。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也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情怀的最好诠释。
基层工作就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但是我们基层干部“这根针”要做到“线线连着百姓、时时牵着百姓”,要有一种深植在心的人民情怀,狗不吠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带领老百姓一起奔向小康社会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钟远金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