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一甲子,枫桥水潺潺,红叶舞秋风。六十载春秋,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从涓涓枫溪流淌至全国各地,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智慧、东方经验。广大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细悟“枫桥经验”的“治”慧,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枫”华正茂,感悟锤镰赤帜领航向“治”慧之道。基层善治,关键在党。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全过程、落实到基层治理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要担起“领”的责任、增强“领”的水平,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抓实组织领导,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通过党组织“一子落”,实现基层治理“满盘活”。探索“党建+”治理模式,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推进“政治+德治+法制+自治”融合,增强治理向心力,丰富拓展“党建+协商”“党建+物业”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建立“党建+网格”网格化治理模式,立足基层实际,科学划分网格,以辖区党员为主力,将居民党员和在职党员吸附到网格各个触角,组建志愿队伍,打造专职网格员队伍,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专职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建立“网格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以网格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推动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联,心在格中聚”的高效能治理格局,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枫”雨同舟,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治”慧之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主体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价值。“枫桥经验”历经60年,不变的是初心,“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能够站在每一个人的立场上去分析解决问题,让群众说对不对,让群众说好不好,是坚持好、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回应人民的期待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积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交朋友”“讲变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扎根基层,多“接地气”、多“沾泥土”,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办好群众“关键小事”,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大力推进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线下建设矛调中心,探索“一窗受理、调解对接、心理疏导、分层化解”工作机制,加强矛盾“一站式”化解、系统性预防,推动矛盾纠纷线上“全链条”闭环处理,线下“一站式”受理调处,把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合理诉求解决好,让群众更满意、让治理更有效。
乘“枫”破浪,感悟众人拾柴火焰高“治”慧之道。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共建共享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格局。“枫桥经验”之所以走过一甲子依然生机勃勃,正因为它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将社会治理从单一主体发展为多元共治,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样板、一面旗帜、一种理念。集众人之智,成众人之事。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动辐射作用,推行“全域互联共建”模式,将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单位等“捆绑”起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社区“大党委”,开展“组团式服务”,释放“1+1>2”效应。建立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两所”联防联建联治协作机制,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提供法律宣传、咨询、援助、调解等服务,培育人民调解队伍,将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退休老党员下沉网格,组成“智囊团”“和事佬”,到群众家中,以“唠家常”形式化解群众各项矛盾和纠纷。完善社会参与制度,探索“有事好商量”协商恳谈机制,设立群众“议事厅”,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发挥群众志愿者、社工志愿者的自主力量和专业力量,打好“社会组织+党员先锋+群众自治”的“组合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