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浙江广大农民群众,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二十年来浙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与内涵,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理念方法和经验启示,结合主题教育不断把思想精髓运用到推动改变本地乡村风貌的工作实践中。
用好实事求是法宝,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拼劲深入调查研究。“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的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立足于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乡镇基层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和“基本功”,深入一线、走向基层,来到群众中去,不“闭门造车”,不“拍脑决策”。树立“不唯书本,不唯上”的求实精神,坚持“深入基层,直面问题”的问题导向,形成“解剖麻雀,见微知著”的调研能力,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通过调研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三农”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用好群众路线法宝,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干劲密切联系群众。“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真正解决农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增进农民的利益福祉,不断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做的一项民生实事、民心实事。二十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个项目,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推行下去,就是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立足于职能职责,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用心讲好“家乡话”,用情倾听“心里话”,下基层、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扫清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问题,着力破解民生问题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打通民生工程的“最后一米”,让群众更真实更具体地感受到千万工程带来的实际成果,让幸福感真正回到人民群众的脸上和心上。
用好解放思想法宝,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推进工作落实。“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直面发展的难题困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浙江农村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动能的一次深层次、全方位、整体性的变革重塑。新时代乡村干部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钉钉子精神,要有坚定啃硬骨头的决心和信心,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做到职责面前不缺位、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逃避、期望面前不辜负。要在基层一线扑下身子,撸起袖子,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不断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和本领,以“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信心和勇气,“甩开膀子”真抓实干,用脚步丈量成绩,用汗水浇灌成果,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真正把“路线图”转化为“效果图”,实现高位推进、奋力铺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康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