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正考父,在家庙的鼎上铸写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意思是一次提拔要低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低姿势”,其为官从政一直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终政绩斐然、名垂青史。如今,少数党的干部沾染了歪风陋习,端着官架,打着官腔,说着官话,发着官脾气,以“高姿态”出现在群众中,让人民群众非常反感。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应当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干部的“架子”,成了横在干群之间的障碍,不利于干群之间沟通交流,也不利于为人民服务事业向前推动。干部应当有人民情怀,如果“摆架子”,工作往往会“无路子”。
干部只有破除“摆架子”,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罗荣桓元帅曾经告诫一些党员干部,“不要以为你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得多高。”然而,少数干部悟不透“马高人自大”的道理,忘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如果不牢记人民是衣食和权力之本,不管你“坐骑”多高、权力多大,到头来都会被人民“拉下马”。做一个“没架子”的干部,人民群众才会愿意与你交谈,才能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需,以解决群众所想所需为出发点,工作起来才能“有方法”、“有路子”。
干部只有破除“摆架子”,才能沉下心来工作。干部应当将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真心实意去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不为追名逐利而费心,不为升官发财而劳力,将精气神都用在为人民服务事业上,脚踏实地干事、兢兢业业奉献。“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干部争名夺利、作风漂浮,最终只会得到群众的唾弃和组织的抛弃;干部踏踏实实干事、真真正正服务,才能收获群众的口碑和组织的器重。干部能沉心静气,不愁工作“没路子”。
干部只有破除“摆架子”,才能凝聚人民力量。与群众打交道,就要放下“官架子”,随和亲切。善于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意愿作为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特别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营造让群众敢于说真话的环境。党百年发展壮大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最富有智慧,人民最善于创造,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领导干部行不行,群众口碑是准星。当前,无论是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都十分繁重,尤其需要真抓实干,找准突破口,真正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干部只有放下“官架子”,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才能守住民心,才能走向是光明和坦途。(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花山乡人民政府 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