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为?其中一个含义是取得成就。作为领导人,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拿起来、用起来为人民服务。如果你有权力,那么你就要在你的事业有所作为,为人民带来改变。要有作为,必须敢担当,如果缺乏担当精神,就难以作为。
作为和担当,充满辩证。一个人必须敢于担当,只有敢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那些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追求的领导者希望在他们的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然而,好的动机不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就像种地一样。有了好土地、好种子,即使天气再好,如果不经常耕种,也很难有好收成。耕种是农民朋友对土地的担当。领导者的担当是对手中权力的担当,领导者的作为也是通过对权力的担当而产生的。担当与作为成正比,越敢担当的人越有作为,反之,作为越小。
敢于担当,有作为,还需要“敢”和“硬”,“敢”是一种态度;“硬”是一种状态。勤政需要敢的态度和硬的状态。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集中,需要以“敢”的态度面对。回避不能解决冲突,回避也不能解决问题。但要看到,有些领导干部习惯做“老好人”,不敢得罪别人,不愿意得罪别人,不敢面对问题,不敢解决困难,长期积累困难,发展不起来,群众有意见。
既要敢又要硬。除了要有“敢”的坚定态度外,还需要有“硬”的措施和方法。要重点解决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或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措施和方法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要想出硬办法、好办法,必须深入了解情况,用好政策,深入基层,深入了解民情,找出根源。一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由于制度的缺失,而是由于执行不力,无法发挥制度的作用。因此,要敢于担当、有作为,就要弘扬抓铁有迹、踏石留印的精神,在实际中落实每一项制度,让每一项制度都产生效益。(龙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