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各部门调研、检查、考核无缝衔接,特别是每到年终“算总账”时,有的单位有的业务工作便出现“五加二、白加黑”的“熬灯费油”现象,“临阵磨枪”带来的影响,除让工作人员精疲力尽,实际效果与质量水平也堪忧。究其原因,除了部门职能职责业务繁多性质决定的必要加班加点问题,不排除一部分工作是因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状态导致。
烧好平时“香”——合理分工很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也可能“人多不洗碗”,或者“累的累死,闲的闲死”“做样子的做样子”。老实人“来者不拒”劳心劳力还要加班加点,因为不合理分工还可能背能力低下问责受处的锅,偷奸耍滑者“不洗碗就不会打烂碗”,要么“嘴上牢骚,干活无招”,要么冷眼旁观一切与他无干。长此以往,寒了实干者的心,冷了干事氛围的场。合理分工,根据工作需要及每个人的特长,“好刀用到刀刃上”,责任明确,压力具体传导到每位成员,增强其个体责任意识和敬畏意识,从而合理有效地把集体智慧不断释放出来。
烧好平时“香”——做好常规性工作是基础。各行业各部门工作,其职责分工总有所侧重,除特殊任务与临时性任务,常规性工作内容一脉相承,如果平时自由散漫,心中无事手中无招,或者等待观望拖拉扯皮,到年终“算总账”时便杂乱无章。如果各部门各项业务条理梳理清楚,轻重缓急分清,基础性业务执行到位,效率自然加倍。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进工作开展进度,加强关键要害之处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规性工作促成一件件小目标的完成,最终汇聚成大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烧好平时“香”——客观评价不可少。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将团队实力发挥出最大效应,反之,失之偏颇的评估、考核,不仅起不到鞭策助力的作用,反而给干事者“添堵”——业务操作上的“堵”和思想包袱上的“堵”。同时,评估既要注重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工作性质,采用合乎对象的考核评估,杜绝形式,避免主观,得出客观公允的结果。本着解决问题、鼓励先进与鞭策后进的初衷,恰当运用考核结果,凭借适当的物质激励与目标激励,充分调动个体及群体在不同阶段的积极性。
总之,烧好平时“香”,“临阵”才能不“磨枪”。越是繁重繁琐的工作,越需要做好“基本功”,基本功做好,基层工作“算总账”的时候便马到功成。(张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