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对信中“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观点表示肯定。身为一名基层的年轻干部,要吃透“勤学苦”“伏案苦”“语言苦”,当“苦”中熬出来的成果变成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一切“苦”味都会变成心里的“回甘”。
自找“勤学苦”吃,学思践悟主题教育思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回首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插队岁月,在窑洞里点着马灯念报纸、靠着炕桌读原著,他的思想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不断积淀。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要秉持“学无止境”的信念,啃得下“硬骨头”、坐得住“冷板凳”;要拿出“孜孜不倦”的态度,下功夫勤学习、苦钻研多积累;要掌握“学思悟一体”的方法,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奋进、悟然后知道理。年轻干部要抓住“黄金期”,像“仙人掌”一样不断汲取党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养分”,用所学、所思、所悟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付诸实践实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自找“伏案苦”吃,日增月益文字写作水平。文字写作能力是衡量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一些年轻干部“宁可下村一周,也不愿执笔半天”,“恐写”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一重要“拦路虎”。要摒弃畏难心理和自馁情绪,“燃起”提笔的勇气,用“勤笔头”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初拾笔杆、起草定调、字斟句酌、精打细磨,在“过关斩将”中卯足写作干劲。要有“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意识,“练就”提笔的能力,在工作日志、民情日记中培养写作意识、积累写作素材,在文选阅读、信息撰写中提升写作本领、掌握基本技能。也许步步都在和“挫败”斗争,但当经过了这份“伏案苦”,“妙笔生花”带来的“甜”会厚积薄发、历久弥新。
自找“语言苦”吃,磨炼提升换位思考本领。部分年轻干部刚从“象牙塔”到基层一线,“书生气”较重、不会讲“百姓话”,导致与群众沟通交流出现“鸿沟”,“理论功底深厚”不等于“百姓喜闻乐见”,很容易出现“失语症”。年轻干部要站在群众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群众共想、共情、共心,少说空话、套话、漂亮话,要学会讲方言、说土话、拉家常。“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作为“千条线”下面的这“一根针”,将上级政策往通俗、简洁了说,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只有“接地气”,才能收获“高人气”。把“语言苦”变成“惠民甜”,让上级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花、惠及万家。(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镇选调生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