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在做好的党的二十大宣讲工作中要切实做到语言大众化、形式多样化、载体时代化,多一些人情味儿和烟火气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够味”,切实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语言大众化,拒绝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传播的大众化,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如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一线传得更深更远更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好“大众话”、讲清“大道理”,用“大众话”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推动党的好声音、新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广泛开展贴身贴心“微宣讲”,找一块空地、搬几张板凳,演一段快板、拉一拉家常,多用一些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语言,少一些“大水漫灌”“照本宣科”,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大白话、实在话,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实,让党员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真正打通通向群众心里的“最后一公里”。要原原本本吃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全面系统、突出重点,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在宣讲活动中增添惠民政策、便民利民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群众实践故事等内容,让群众按需选择,真正做到讲需精准对接,真正在宣讲中讲清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讲清楚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讲清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讲清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讲清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讲清楚以顽强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要求……
形式多样化,拒绝一片一片又一片的单一化。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通过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宣讲,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达到群众心中,做到多样化宣讲“声”入民心。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人民、问需于民、为民造福,在一场场“接地气”“有热气”的宣讲中,现场征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圆梦“微心愿”,用基层的生动实践展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从而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加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护。要多维度拓展宣讲形式,从“要我听”转变为“我要听”,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拓展到公园长廊、广场、集市等群众常去爱去的场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排成快板、三句半、朗诵等具有特色的文艺节目,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推进理论传播,寓教于乐,让党的好声音浸润百姓心田。要多层次丰富宣讲主体。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鼓励老百姓走上宣讲舞台,摆脱传统宣讲的老套路,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形象的画面吸引群众,让大家坐得住、听得进,让百姓宣讲员们用真实的故事、动情地宣讲,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好的“翻译官”。
载体时代化,拒绝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陈旧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要面向基层,秉承走出‘象牙塔’、不搞‘高大上’、提高‘抬头率’的宗旨,通过时代化的宣讲载体,引导支持创新开展富有特色、群众欢迎的宣讲活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能‘落地生根长出芽’。要开展线下分众化、“靶向式”、点对点的宣讲,通过创新设计,组织群众文艺团体以音乐、话剧、影像等艺术形式呈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宣讲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把创新理论、政策措施讲出来、演出来、唱出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讲透一个理,演好一个点,感动一群人的目的。要把宣讲讲坛搬上“云端”,以线上宣讲拓宽宣讲传播矩阵。精心制作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短视频、长图等融媒体产品,依托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员网等平台,线上转发、推送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学习资料、音频视频,通过“屏对屏”宣讲形式,实现理论政策“线上直达”和“隔空见面”互动式宣讲,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打通线上宣讲“最后一公里”,把理论大餐不断送到群众掌上指尖,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康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