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相继宣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不再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等。然而,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便是一边是倡导“非必要不核酸”,一边是多地排起了核酸检测长队,甚至有不少群众在风雪之中瑟瑟发抖着完成核酸采样。
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核酸检测服务“退场”速度与核酸检测报告查验的取消进度之间存在的“时间差”问题,这样的现象显然与当初优化调整政策的预期目标产生出入,同时也让群众对于防疫政策调整优化的期待产生落差感。事实上,这样的核酸检测政策“时间差”应着力避免。
当前,全国多地密集分布的核酸检测点正在大面积地快速关停,但是需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的场景依然不少,所以群众还是不得不选择排长队参加核酸检测,否则仍然是寸步难行。比如,重庆明确规定,12月2日起,重庆市民进入公共场所需仍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面对核酸检测的实际需求,部分地区大规模地裁撤核酸采样点后,大量群众寻找做核酸的机构成了一个难题。为避免这样的核酸检测政策“时间差”难题,还需要从核酸检测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出发,提高裁撤与“刚需”的匹配程度,为寻找核酸检测点的群众提供便利条件。
在积极贯彻落实相关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掌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减码”使同样要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必须充分认识到,核酸检测服务的退场,一定要充分建立在对核酸检测服务供需关系的真实评估之上。一方面,在核酸检测的供给端,要全面评估分析检测需求量,科学优化核酸检测服务点位设置,划分好相应的服务资源;另一方面,在核酸检测的需求端,必须切实压缩非必要的核酸报告的需求场景,真正降低群众做核酸检测的需求,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的困扰。
需要注意的是,每当新政策进行调整之初,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步、不协调的阶段性新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但是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考虑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在其他环节的优化调整需要及时跟上,抓紧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才能让政策推行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过渡期,更加深入人心,赢得支持。不论政策如何演变,有一点是必须始终坚持的,那就是一定要以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真正放在心上,及时回应群众急盼愁难的现实问题,方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黄龙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