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让同事放心的兜底压舱石,他是让村、社区干部的有干头、有盼头的定心丸,他是让基层干部找得到方向、踏实干事的指明灯,他是绝不让亲友沾光谋利的高冷角色,他也是平凡家庭中的顶梁支柱……12月26日,新华社电题“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的报道在组工干部的朋友圈满屏转发,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凭吊这位用生命书写责任和担当的好干部。在缅怀悼念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心读懂这张生命答卷背后的精神密码,续写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用脚步丈量初心,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全省4149个村庄,已走完一大半”。从基层党建考核到干部考察,从村“两委”报酬调整调研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从基层换届选举到党员教育培训,一张被标记了很多村名的地图见证了朱治国“到基层去,多走多听”的承诺。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我们要对标优秀和先进,时刻反省“我是谁”的初心之问,找准“人民公仆”的定位,只有弄清了“我是谁”,才能明了自己的身份,明晰肩上的责任,明确奋斗的目标。我们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贴近人民、心入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连心相伴,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稳定巡逻员、环境卫生监督员……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做起,察民情,解民忧,心系人民、情牵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用实干书写担当,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2016年,了解到基层反映待遇低严重影响脱贫发展和组织建设的情况,本着“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的劲头,朱治国马上带队开展深度调研,组织大家迅速分组下乡,寒冬缺氧季驱车几千公里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听心声,连日加班,牵头写报告、拟方案,仅仅两个多月,青海省村干部报酬调整方案出炉并实施。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奋斗。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要始终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坚持实干在前,把心思聚焦在“想干事”上,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把才气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用干净诠释忠诚,永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醒。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姐姐没敢跟他提过一句调动工作的话,几十年交情的好友也从没指望他能给予仕途上的“帮助”。正是对手中权力的一尘不染,周围环境才会“零污染”,朱治国的用干净、坦荡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事业的绝对忠诚。唯有夯实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才能在纷杂的环境中保持政治清醒,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年轻干部要对标先进,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和“知足”的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的工资福利、升职提拔、进退留转等问题,切实做到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成败不急躁;要时刻把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放在首位,牢记自己的身份、职责,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云南镇雄县委组组部 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