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回信中强调,“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各行各业青年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青年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和不竭动力,应当坚定跟随党的步伐、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纲领,顺应时代的呼唤,以青春之力,奏响“赶考号角”。
以青春之“向心力”,奏响“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赶考号角”。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二字沉浸着满腔的热情,一切艰难险阻都难敌青年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身为当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国的中国学者之一,师昌绪老先生经过一番斗争终于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新冠肺炎疫情以异常迅猛之势席卷全国之时,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95后护士李慧,在征集志愿者时,她说,“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亘古至今,中国青年一直在用责任和担当,筑起保卫祖国的铜墙铁壁,扛起支撑祖国的挺拔脊梁。新时代青年应将爱国融于骨血之中,将报国作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勤学习,善思考,正己身,增才干,以前者为榜样,争做后者表率。在国家危难之际做冲锋者,在国家和平时期做守护者,在国家困难时期做突围者,在国家发展时期做推动者。
以青春之“驱动力”,奏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赶考号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者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处在人生最明媚、最充满希望和干劲的阶段。于“生命禁区”川藏线扎根十余年,被称作“雪域高原护路神”的刘红春,在120公里的路段上走出了接近绕地球两周的路程,记录下超过20万字的第一手资料;“氢弹之父”于敏用近30载的隐姓埋名,打破了中国在原子核理论上的空白窘境,用通宵达旦的日常作息,以刷新世界纪录的成绩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面对所有苦难与困境,青春独有的拼搏劲头和不达成目标绝不罢休的执拗,是助他们一飞冲天的有力翅膀。新时代青年应始终葆有为国家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强筋骨,壮体魄,磨意志,长见识。锻炼抗摔打能力,磨练敢拼搏毅力,锤炼勇斗争实力,操练善对抗战力。
以青春之“亲和力”,奏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赶考号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青年应时时以人民为镜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人民说好才是好,人民说行才是行 ”的工作标准。武汉疫情期间,快递小哥汪勇召集志愿者,牵头建立医护工作群,从出行、用餐到买鞋、修东西,想方设法守护着逆行而上的医务英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意外踩空坠楼,为保护怀中的两岁小孩,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正是有无数的青年才俊心系天下、兼济苍生,中华民族才能一路劈波斩浪,屹立于世界中央。新时代青年应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中,接地气,常交流,多问询,乐助人。在人民幸福时做见证者,在人民犯愁时做疏导者,在人民麻烦时做解决者,在人民危险时做保护者。(安徽省潜山市梅城镇选调生 孙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