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通勤问题不是小事,社会各界应重视起来

2022-08-02 13:58:13 | 来源: 中廉在线

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32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在增加。其中,青年群体有近600万,占比超过40%。(7月29日 中国建设新闻网)

事实上,通勤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一名职场人士,通勤也是每天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从个人幸福度来讲,如果每天的通勤时间、通勤感受很舒适,那么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会不错;但如果每天的通勤时间要一小时以上,还要忍受人流、车流拥挤,噪音干扰,甚至吃不上早饭、晚饭,那么笔者相信这一天的工作状态肯定不会太好,至少心情会受到很大影响。

回到《报告》内容,该《报告》称在去年监测城市中,仅51%通勤人口可享受“幸福通勤”(5公里内通勤是“幸福通勤”的最大阈值,其比重反映城市就近职住人口占比)。41个城市出现通勤幸福度下降。也就是说,接近一般的人上班路上是“不幸福”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漫漫通勤路,“难于上青天”呢?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职住分离度高。所谓职住分离度是指办公地点与居住地点较远,这一点很好理解,商务区大多在城市中心,而大多数青年群体并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居住市中心的房子,但他们又不愿意放弃奋斗多年争取到的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就只能无奈地选择更远的房子,获得更差的通勤幸福度。

其次,城市化的加快必然导致人口的增多,社会交通压力的增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房子在不停地盖,道路在不停地修,大厦在不断地建。居住城市边缘地带的人虽然也可以享受到交通便利,但是通勤距离在不断拉长,地铁补觉,公交办公的情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最后,道路交通规划的不合理。我们经常吐槽通勤路上道路交通拥挤,而拥挤很大的原因就是什么样的车都想着“捷足先登”,加之共享车辆盛行,道路规划倘若不合理或者没有划分清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摩擦就会增多,一旦发生了事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环效应,加重了通勤“不幸福感”。

总而言之,该《报告》显示的通勤问题应当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许多人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发展,参与社会的建设,那么城市就应当给与他们更多的“通勤幸福感”。诚然,社会交通、城市化的发展必不可少会存在一系列困难,但涉及到人们切身幸福感的事情可不能马虎,不能让人们再问“敢问通勤路在何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洋洋)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