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游乐设施因造型丰富、形式多样、多种娱乐方式(滑梯、蹦床、攀爬)合体,集梦幻、趣味、新颖、挑战于一身,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加之资金投入门槛低、利润高、不占用土地资源等优势,迅速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每逢节假日,不少少年儿童都会就近选择到有充气娱乐设施的场地游玩,体验游乐设施,享受快乐时光。然而,防护措施不到位、专业管理缺乏、设施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充气游乐设施“吃人模式”不断上演。仅2014年至2021年,我国7个省市就发生27起充气游乐设施安全事故,造成11死123人不同程度受伤。2022年7月16日,又闻四川遂宁彭溪镇一游乐场气垫泳池发生垮塌,致1死7伤,着实令人倍感痛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频发的充气游乐事故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对充气式游乐设施监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生和政府的公信力,保障充气式游乐设施的安全刻不容缓、意义重大,需要在勤宣传、严监管和执好法上下功夫。
勤宣传,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对充气娱乐设施经营单位和公众的法律法规、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健康要加强宣传,提高其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意识。同时将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纳入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倒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打造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严监管,构建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必须正视问题,补足短板,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防范措施。除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充气游乐设施的商家外,还可根据充气游乐设施分布较散、分布地域较广的特点,构建网格式监管模式,即要求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或网格负责人对辖区内的游乐场所承担报告、举报责任,要求公园、景区、广场等场所的管理者对开设在内的充气游乐场所尽到相应管理责任。
此外,势必对充气游乐场所的开设和经营采取严格标准,购置的充气游乐设施不合格,配备管理人员不到位的,应禁止其开门营业。只有做到全方位、无缝隙监管,让那些不合格游乐设施以及不规范游乐场所没有了市场,无辜的少年儿童们才能少些“飞来横祸”。
执好法,确保充气行业规范安全发展。要严格执行《充气式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将设施安全性、材质安全性指标、标示警示语纳入标准,确保充气式游乐设施的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严格施行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并多方协同,将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履好职责,担好责。另一方面,经营者也应当充分担负主体责任,取得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防患于未然,并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终结充气游乐设施的“吃人模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云南省砚山县委组织部 沈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