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三十集的电视剧,三十岁的黄文秀,短短三十集,展现了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扎根基层,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秀美人生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坚定初心,谱写新时代的“信仰之歌”。不忘来路感党恩,坚定信念跟党走。黄文秀出生于百色市田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在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下完成了学业。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她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成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从繁华的都市回到家乡,只因鲜红党旗的召唤,她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是脱贫的主战场之一,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共产党是为群众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党员,这是我的使命。”正是因为黄文秀的坚定信念,面对百坭村脱贫这块“硬骨头”时她没有退缩,身体力行,不忘初心,知重负重,砥砺前行,用自己的真情服务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成党交于的任务,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青年党员干部应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自觉把人生追求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忠诚党的领导、党的信仰、党的事业,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扎根基层,到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去,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最基层的地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的百姓,造福百姓,谱写一曲新时代的“信仰之歌”。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情投入,谱写新时代的“奋斗之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黄文秀在“扶贫心得”中写道:“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百坭村位于广西西北山区,11个屯零星散落在大山深处,有的甚至间隔十几里山路,村子交通阻塞,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474人,贫困发生率22.88%,贫穷在这里根深蒂固,是深度贫困村。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紧迫的任务,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女干部而言,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但黄文秀没有气馁放弃,她说“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算什么”,她一步步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并根据每户的情况制定扶贫方案,她不辞辛苦,用“两万五千里”行程“脚力”,屹立“扶贫战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党员干部应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干事创业的奋斗导向,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争做新时代的实干家,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谱写一曲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奉献自我,谱写新时代的“为民之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黄文秀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一点娇气傲慢,驻村期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她收起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服,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她和村干部积极走访,倾听群众的诉求,她关心着各种各样的村务小事,从低保到水费、电费,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努力去做。她说“我不是来这里镀金的”。在任期间,黄文秀兢兢业业,奉献自我,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青年党员干部应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站稳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做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把为民服务举措办到百姓心坎上,当好“人民公仆”和“勤务兵”,做到以我心换真心,以真心换民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幸福,谱写一曲新时代的“为民之歌”。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她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她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她是醒目的黄花。她就是黄文秀,扎根大山,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秀美人生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现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应以她为榜样,在乡村振兴一线冲锋陷阵、挥洒青春,践行初心和使命,续写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街办事处 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