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记盲目“穿新衣”,要结合当地特色,让乡村振兴有特点,有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人”。
乡村建设需要“现代化”,不需要“复制化”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现许多乡村都是将城市建设简单的复制到农村,让农村变成城市的“复制版本”。家家将老旧的房屋拆除盖起了和城市一样华丽的高楼,让瓦片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繁荣。虽然说这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让乡村都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一味地将墙、砖粉刷成统一的红墙、蓝砖,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火热时期,乡村特色逐渐消逝,变成统一的建设,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抛弃,去盲目复制别人的成果,造成文化丢失。因此,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其他成功的典型案例,结合自身实际,不要盲目照搬,将自身文化特色融合进乡村建设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产业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切记舍本逐末
乡村振兴需要立足于当地特色的资源、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发扬本土的专属特色产业。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要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属于自己的建设思维。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根基夯实了,经济才能提上去,农民的生产动力才能跟上去。发展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立足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发展农村电商,帮助销售农产品,扩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乡村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人才,更需要培养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只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有抓手、有保障、有奔头。相比于城市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前往城市发展,乡村工匠缺失严重,城市人才逐渐供大于求,然而农村却十分缺少人才。许多乡政府根据当地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招录了许多紧缺人才,这虽然大大提高了乡村干部队伍的数量,但人才的质量没有跟得上,能干事的人才依旧缺乏严重,这就需要根据需要,培养当地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让新生代的乡村建筑工匠担重任、挑大梁,助力乡村振兴。(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 叶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