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办实事”要“帮办”不“包办”

2022-07-09 11:52:34 | 来源: 中廉在线

近日,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时,听一大爷调侃到,一次在某部门同志下来帮其解决问题时,在烧水倒茶一会功夫,几位同志就把自己种了喂养兔子的草给全部锄了,事后,告知自己“杂草”已全部锄完,让当时的大爷哭笑不得。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关键所在。然而,在帮扶过程中,切忌想当然,更不要想着“包办一切”。办实事就要办到实处,办到点上。如果不深入基层调研,多问问群众建议、听听群众心声、看看群众脸色,看群众需什么、缺什么、想什么,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所欲,引导群众按需“点单”,真正搞清楚“帮什么”“帮到哪”。那么所谓“无微不至、包办代替”的为群众办实事,只会让群众“不买账”,更会成了“帮倒忙”,最终出现“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现象。

开展好“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在办、关键在实、对象在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立足实际、亮出实招、讲究实效,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试想,如果群众需米你却送油,群众头疼你却治脚,那么只会让群众有获却无感。实事的重点是看实际效果,关键要用群众的“脸色”来检验工作的“成色”,看群众是否真正满意。

要避免“帮办”成“包办”,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防止将所办实事硬“塞”给群众,“强迫”群众接受,而是要“眼睛向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农村环境整治、危房整改等突出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更要“身子下沉”,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力,聚焦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信访等重点领域,全力以赴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民生难题。唯有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群众的“呼声”变成“笑声”,把群众的“难点”变成“亮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真正看得到变化、见得到成效、摸得着幸福,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在为群众办实事中赢得民心民意。(邱有昆 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