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

2022-06-29 10:52:14 | 来源: 中廉在线

现如今逢年过节,很多年轻人都没有了想要回家探亲的念头,好像也从不牵挂家乡的亲戚,如果不是有血缘关系,那些一年都见不了一次面的人,对他们来说和路人甲乙差不多。这一现象被称为“断亲”,顾名思义就是随着时间变化亲戚之间断了来往。

在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而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在校园,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在社会,工作越发精细,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许多事情同事能帮亲戚却不一定。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年轻就更喜欢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生活和家乡通常不会产生太大联系,没有联系没有共鸣,关系即使存在,也似有若无。

加之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就许多“90”后“00”后来说,他们许多是城市化后的二代甚至是三代,生于长于城市化的浪潮中,对传统的家乡生活未免陌生,对一些远亲,甚至还不如城市里的邻居熟悉,自然谈不上深厚情感。同时,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在校园里交到的同学校友,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索。与其说这是断亲,不如说是亲缘关系的社会演变,是在当前社会结构中生长出来的关系链条与交往模式。对此,理性审视即可。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事实上,每一代人都形塑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所有青年都会经历懵懂的少年时期,也会体味百态的中年时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对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当代经济社会结构决定家庭的经济独立性,以及互联网世代群体“互联网游子”形态的生活方式,同时,内卷的教育格局和总体上中国家庭“少亲戚化”,依然会长期形塑青年群体“断亲”行为。青年成年后成家立业,必然改变曾经的青年心理与角色。结婚后的成年人,会因为结婚、婚礼、生子等行为,重塑自己的家庭亲缘关系结构。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在市井、在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生长萌芽。

随着社会经验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惯习。为人父母后,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理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人”字一撇一捺,意蕴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贵州省镇远县羊坪镇人民政府 黄雅琪)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